Like Share Discussion Bookmark Smile

J.J. Huang   2025-07-05   Getting Started Golang 07.套件   瀏覽次數:次   DMCA.com Protection Status

Go | 大型專案套件架構模式

💬 簡介

當專案逐漸擴大、需求日益複雜,如何設計清晰、可維護且具可擴展性的套件結構就成了不可忽視的挑戰。與小型專案不同,大型專案需要更多結構規劃、角色分工與責任邊界的劃定。本文將探討大型 Go 專案中常見的套件架構模式,並提供實作建議與反模式警示。

圖片來源:Gophers


💡 大型專案的設計需求

大型專案的套件設計,需回應以下幾個核心需求:

需求 說明
可維護性 專案可由多人協作、便於測試與除錯
可擴展性 便於新增功能模組、支援版本演進
低耦合、高內聚 套件之間依賴清晰、變更影響範圍可控
清楚責任劃分 每個套件都有單一責任(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)
支援模組化與抽象 可切換實作、支援插件式設計

🏗️ 常見套件架構模式

🧱 1. 分層架構(Layered Architecture)

最常見的三層設計:

1
2
3
4
app/
├── handler/ --> 控制層(Controller)
├── service/ --> 邏輯層(Use Case / Business Logic)
└── repo/ --> 資料層(Repository / DAO)

特點

  • 每層只關注自身責任
  • 依賴由外向內
  • 適合中大型服務系統

實例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// service/user_service.go
type UserService struct {
repo UserRepository
}

func (s *UserService) Register(u User) error {
if err := s.repo.Exists(u.Email); err != nil {
return err
}
return s.repo.Save(u)
}

🔁 2. 依賴反轉架構(Hexagonal / Clean Architecture)

強調核心邏輯不依賴外部框架,透過介面注入。

1
2
3
4
5
internal/
├── domain/ --> 核心業務邏輯與介面
├── usecase/ --> 應用服務層
├── infra/ --> 第三方工具、資料庫、API 封裝
└── interface/ --> 輸入輸出介面(handler、transport)

優點

  • 單元測試容易
  • 不綁定特定技術實作
  • 有利於替換資料來源或服務實作

概念圖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+--------------+
| handler | <-- web, grpc
+--------------+

+--------------+
| usecase | <-- 應用邏輯
+--------------+

+--------------+
| domain | <-- 業務規則(核心)
+--------------+

📦 3. 功能導向架構(Feature-oriented Packaging)

將每個功能模組視為獨立單位,各自封裝 controller、service、repository。

1
2
3
4
5
6
7
8
9
internal/
├── user/
│ ├── handler.go
│ ├── service.go
│ └── repo.go
├── order/
│ ├── handler.go
│ ├── service.go
│ └── repo.go

優點

  • 功能模組清晰可拆分
  • 易於多人協作與部署
  • 適合微服務化初期階段

建議

搭配 interface 抽象,使跨功能共用邏輯可重用。


🚫 常見反模式

反模式類型 說明
巨型單一套件 全部邏輯塞在 main.go 或單一套件,難以拆分維護
濫用 util 工具包 utils 太肥大,變成垃圾桶,缺乏歸屬與語意
套件互相交叉依賴 無明確分層,導致 import loop 或耦合混亂
介面抽象過度 所有東西都介面化,反而無法快速追蹤呼叫關係
模糊責任邊界 controller 裡又做邏輯處理又連接資料庫,無法單元測試

✨ 補充實務技巧

技巧 說明
使用 internal/ 隔離內部邏輯 防止外部套件誤用內部邏輯
搭配 pkg/ 暴露公共元件 將可供其他專案重用的封裝模組放入 pkg/
避免 cyclical import 避免 import loop,可考慮重新劃分責任或引入 interface 抽象
模組設計配合 go module 子目錄中也可建立子模組(需小心版本與相依管理)
使用 Go Generics 重構重複邏輯 可將通用資料處理、轉換抽象為泛型函式

🧪 專案範例架構(綜合示範)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/go-app
├── cmd/ # 各執行進程主程式
│ └── api/
├── internal/
│ ├── user/
│ │ ├── handler.go
│ │ ├── service.go
│ │ └── repo.go
│ ├── order/
│ │ ├── handler.go
│ │ ├── service.go
│ │ └── repo.go
│ ├── domain/ # 共用實體與介面定義
│ └── infra/ # DB、Redis、HTTP client 實作
├── pkg/ # 公共函式庫(logger, utils, config)
└── go.mod

🎯 總結

在大型專案中,套件架構設計的關鍵在於「清晰職責」與「彈性擴展」。本篇整理如下重點:

  • ✅ 根據專案性質選擇合適的分層架構(如 Layered、Clean、Feature-oriented)
  • ✅ 強調模組化、抽象化與依賴注入的應用
  • ✅ 避免反模式,如 utils 濫用與單一套件堆積
  • ✅ 活用 Go 語言特性(如 internal、泛型、interface)強化架構品質
  • ✅ 保持測試性與解耦性,為未來演進與維護鋪路

良好的架構設計,不僅可支撐團隊協作與持續交付,更是邁向工程成熟的基石。

最後建議回顧一下 Go | 菜鳥教學 目錄,了解其章節內容。


註:以上參考了
Go